1、中国刺绣的发展历程
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中国除了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这四大名绣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中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四大名绣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产品销路尤广,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中国刺绣的“四大名绣”
苏绣,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颜六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朗、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经过长期的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一个品种齐全,画面丰收,变化多端的一门完整艺术,涉及装饰画(如油画系列、国画系列、水乡系列、花卉系列、贺卡系列、鸽谱系列、花瓶系列等)。实用品涉及服饰、手帕、围巾、贺卡等。
粤绣,广东地区刺绣品的总称。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主要有衣饰、挂屏、褡裢、屏心、团扇、扇套等绣品。在艺术上,粤绣构图繁密热闹,色彩富丽夺目,施针简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为题材。粤绣的另一类名品是用织金缎或钉金衬地,也就是著名的钉金绣,尤其是加衬高浮垫的金绒绣,更是金碧辉煌,气魄浑厚,多用作戏衣、舞台陈设品和寺院庙宇的陈设绣品,宜于渲染热烈欢庆的气氛。
蜀绣,亦称“川绣”,指以成都为代表的四川刺绣。蜀绣的历史也很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蜀绣的纯观赏品相对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 数是花鸟虫鱼、民间吉语和传统纹饰等,颇具喜庆色彩,绣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清中后期,蜀绣在当地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吸取了顾绣和苏绣的长处,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绣之一。蜀绣用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晰、不加代笔,花纹边缘如同刀切一般过于齐整,色彩鲜丽。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长沙城里的商人们为了满足一批因镇压太平军而发迹的新贵,开设了“顾绣庄”,不久又以湘绣之名压倒了顾绣。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实是将绒丝在溶液中进行处理,防止起毛,这种绣品当地称作“羊毛细绣”。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晚清至民国年间,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民不聊生的可悲可泣时代,从列强侵略到军阀割据,内忧外患,战事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刺绣与其它民族工商业一样,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几近奄奄一息。直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刺绣与其它工商业一样,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许多地方为了保持发扬当地的刺绣技艺特色,纷纷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拨出专门的经费扶持推动刺绣技艺的整理和研究。特别是对流失于民间的许多刺绣绝技加以系统开发和利用,使刺绣的针法内容大为丰富,绣品更为美丽,品类也更为繁多。特别是在“双面绣”的基础上,又发展创研出“双面全异绣”,即在同一面料上正反两面能绣出画面、针法、色彩完全不同的绣品,使世人连声惊叹:“堪称世界绝技”。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2、中国工艺美术史简史
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呈现着两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以实用为主体的民间工艺美术和以观赏为主体的宫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艺美术体系.它们作为在不同社会环境和条件下生长发展起来,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两种工艺文化形态,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功用目的和美学特征.
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是自然经济的家庭手工业,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使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完满地体现了实用,审美一体的基本原则,具有朴质,刚健,明快的品质.宫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艺产生于官营或私营手工业作坊之中,迎合贵族和文人阶层的需要和趣味,因而侧重于显示观念意蕴和追求观赏把玩价值,推崇精雕细刻,矫饰奇巧.
生产的官营化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现象.早在西周就出现了隶属于王家官府的"百工",汉王朝则在周秦官制的基础上设立了属于少将府的各种工艺美术作坊和工厂,唐宋时期的少府监显示了官营手工业制度的完备和周详,明代的御用监,清代的造办处和织造局使官营手工业制度更为系统和严格.官营手工业机构大都设在中心城市或皇宫,材料无偿占有,工匠无偿劳役,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不参加商品流通.在这种封闭的经济结构中产生了追巧夺末,争奇斗艳的宫廷工艺美术,它作为反映统治阶级精神需要的理想样式,影响和规范着封建时期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崇尚"形而上"之"道",而贬抑"形而下"之"器".因此,以功用为目的的工艺美术一直被视为"雕虫小技"而属"抑末"之列.这种偏见显然抑制了理论方面的建设,致使中国工艺美术缺乏完备系统的理论著述.但是,中国工艺美术一直是按照自身的思想和原则发展的.其个性化的面貌无疑取决于中国工艺思想和造物原则的倾向性和独创性.很少见诸文字的中国工艺思想和造物原则强调工艺造物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用,追求心灵与物质的交融统一,主张自然性与人工性的中庸和谐,注重工艺造物活动的整体有机性,力求协调天时,地理,材质,技术诸因素间的关系.
明代工艺美术
一、 明代工艺美术的总体风格特征,最有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种,开创性的成绩
明代是我国工艺美术民族风格发展的成熟期。明初有复古之风,师法唐宋,但又受元的影响,其风格既不同于宋的纤巧工细,又不同于元的粗犷豪放,而有质朴敦厚的特色,以家具为典型代表,很值得借鉴。
另外,明代文人画的兴盛为明代工艺美术题材的丰富,技巧的提升提高了帮助。士大夫参与工艺美术的指导、设计、制作,总结了许多理论著作,一些方法、制作原理和经验总结对后世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明代工艺美术与世俗民众生活紧密结合,表现出自由、健康、活泼的精神风貌和浓重生活气息。民间装饰图案大量吸收了传统民俗中的吉祥符号。
二、 陶瓷
明景德镇陶瓷一枝独秀,称为“瓷都”,景德镇瓷器按工艺分为一下四种:
1、 釉下彩:明釉下彩主要有釉里红和釉下青花。
青花:分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中期以成化青花为代表。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
2、 釉上彩:釉上单彩,红绿彩,釉上三彩和五彩。素三彩为三彩中特殊品种,以黄、绿、紫三色彩釉为主,没有红色,呈色素雅,故称“素三彩”。
3、斗彩:又称逗彩,指釉上彩和釉下彩拼逗成彩色画面。成化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彩相结合的完美之作。
4、颜色釉
白瓷。以永乐甜白瓷为代表。甜白瓷除一部分素面外,还有画花和印花装饰的。
红釉。以永乐红釉烧制最佳。称“鲜红”,宣德还创造了豇豆红这个品种。
蓝釉。又称霁青或祭蓝
黄釉
绿釉
三、 明代刺绣的发展以及顾绣的贡献
明代刺绣工艺形成南绣和北绣两支,以实用绣为主,南绣以“顾绣”为代表以“画绣”最有名。明进士顾名世一家内眷几代精于刺绣。最有名的是儿媳韩希孟,她的刺绣北称作“韩媛绣”。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元名迹方册》就是她的修作。
顾绣的特点是选择绣稿以模仿古人名迹,丝理与画理结合,继承了宋以来画绣技法的优良传统,对清代江南地区画绣的发展影响很大。
四、 明代金工代表景泰蓝和宣德炉
景泰蓝是珐琅工艺与金属工艺的复合工艺,正式学名应为铜胎掐丝珐琅。人们认为初创时只有蓝色或认为景泰年间多用蓝釉作底色,故称“景泰蓝”。蓝非专指蓝色。制作过程包括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磨光、镀金。
宣德炉时明朝王室祭祀宗庙及陈设玩赏的铜制器皿。
五、 明式家具制作特点和风格
明代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的黄金时代。采用硬木,以黄花梨、紫檀木最为常见,结构方面采用小构建拼接,使用榫卯,造型上注重功能的合理性与多样性,既符合人体生理特点,又富有典雅之美,使艺术和实用相结合,明家具极少髹漆,也没有过多的装饰,突出木色纹理,体现材质美,形成清新雅致、明快简洁的风格。具有这种特色的家具称为“明式家具”。明代家具可用四字概括为”简、厚、精、雅。明家具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形体,做工以及装饰美,而且在于其蕴藏了一种浓厚的民族精神,极具东方神韵。
六、 明代竹雕
明代竹雕工艺兴起,以江南为盛,有竹根雕竹片雕等,代表性的流派有金陵、嘉定两派。
金陵派有濮仲谦创立。
嘉定派创始人为朱鹤。与其子其孙合称“嘉定三朱”。
额,就了解这么多了,你可以参考下,希望可以帮到你。
3、手工艺制品有哪些分类?历史简介是什么?
手工艺的分类方法不一。按历史范畴分类,主要有:原始社会手工艺,如彩陶、骨雕、石雕等;传统手工艺,如景泰蓝、雕漆、玉器、金银器皿等;现代手工艺,如纤维编结壁挂、棒针编结等。按社会属性关系分类,有宫廷手工艺(后称特种手工艺)、民间手工艺、少数民族手工艺等。按产品分类,有雕塑手工艺、印染手工艺、织锦手工艺、陶瓷手工艺、刺绣手工艺等。19世纪末,以英国著名艺术家W·莫里斯为首的欧美艺术家们倡导了“手工艺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他们指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艺术遗产。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浪潮下,手工艺不仅不应被消灭,而且还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莫里斯指出,最优秀的艺术家,他仍然是个工人;最卑贱的民间手工艺人,他也是艺术家。在现代商业追求利润至上的情况下,生产了一些俗不可耐的华丽风格的以及假冒、质量低劣的工艺品,以适应市民们对虚荣的享乐、奢侈生活的向往,这是艺术家们所不能容忍的。艺术家们必须倡导被人们称为“粗俗”的手工艺。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反映了人类的伟大思想,具有朴实和简练的艺术风格,是真正、纯净的艺术,是现代社会所取代不了的。
4、关于中国工艺品的发展历史的200字小短文
一、原始社会的美术教育
教育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出现而发生
,
美术教育也在人类制造劳动工具中诞
生。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始打制石器、采集和狩猎,在制造和改进劳动工
具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萌发了原始的审美观念。新石器朝代,在以磨制石器、
发明陶器、编织、纺织、牙雕、玉雕等工艺的发展中,尤其在壁画和陶器的制作
与装饰中,人类早期的审美观念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使这些观念得以延续和发
展的活动是原始的美术教育,它带有明显的无意识特征,表现为父子、长幼之间
传手教的原始教育形式。
二、奴隶社会的美术教育
约公元前
21
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生
产状况下,人类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促进了美术教育脱离了原始
状态,最终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独立的社
会活动和社会组织。出现了学校,在学校教学内容中,礼乐是重要的内容,它蕴
含着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工具,也作为其内部道德伦理
关系协调的武器。
商朝的建立,促进了教育的全面发展,商的学校教育以宗教和军事为主,具
有武士教育的特点,但它还是出现了“六艺”教育:礼(仪式、行为)、乐(音
乐、舞蹈)、射(弓术)、御(马术)、书(书法)、数(算术),此时虽没有
明确提出美术教育的内容,但“礼”、“乐”、“书”与美术教育密切相关,在
一定程度上包含着美术教育的相关内容。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教育空前发达,“六艺”成为西周学校最主
要的课程。并由商崇武教育转变为以“明人伦”为主的文武兼备的教育,“六
艺”得到的充分的重视,它虽然没在当前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教育思想,但“六艺”本身也已经包括了这些内容。
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
面。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指
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只有通过审美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把
道德的境界与审美的境界统一起来,才能成为自觉的人格,主张通过艺术的潜移
默化,实现人的基本价值。
在整个奴隶社会时期,“六艺”中的“礼”、“乐”、“书”在人们的认识
中已占在重要位置,并提出了美术教育功能,但在学校教育中还未有一席之地。
三、战国、秦汉的美术教育(封建社会的开端)
战国开始了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铁器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也同时促进了私学的产生,美术作品内容以人物画为主,重在为维护封建礼
教服务。
秦王朝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在全国兴办官学,
形成了以官学为主
,
以私学为辅的局面
,
强化了教育服务政权的职能
。
并在建筑、
雕塑、绘画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现存的秦兵马俑就足以说明秦王朝时期的
美术教育在受教育规模、美术水平等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
汉武帝推行了一套学校制度
,
它把官学
(太学
、
郡国学)
和私学结合在一起,
还建立了专门研习文学艺术的学院——鸿都门学
(因学校设在洛阳而得名)
。这
里正式开设了“字画”这一课程,它是我国最早的专科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出
现的文艺专门学院。汉代的美术教育仍是师傅带徒弟的师徒、父子方式传授绘画
技能。当时的美术主要功能是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美术教育主要为统治者培养
从事为政治服务的工作者。
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美术教育(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出现了丰富多彩的面
貌。此时在中国的历史是出现了第一批有明确记载的画家,如:曹不兴、卫协、
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但当时的美术传授,还是沿袭了师徒、父子式的传
授形式,有明显的师承关系,如:卫协师曹不兴,顾恺之师卫协,陆探微师顾恺
之。此时美术教育的功能仍是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可喜的是这时人们已经认识
到了美术的欣赏功能,认为山水画使人感到精神上的愉快,是其它文学艺术作品
无法比拟的。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美术教
育也有了重大发展。宫廷绘画日益兴盛,唐明皇创置了我国最早的翰林院,并广
招艺术人才奉于宫廷,授予官职,同时也集中了一些画家,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宫
廷绘画力量,虽无画院之名已具画院之实,奠定了出现画院的基础。此时的绘画
技能技巧的传授仍是靠师承关系,但因绘画分科的细化,出现了大量专长一科的
画家,并提出了绘画应向自然学习,积累素材,才能造化在手。这一主张的提出
为师徒、父子师承的美术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这一时期的美术关注到了美术欣赏的意义
,
打破了单纯追求美术的思想教育
和道德教育功能,开辟了美术的欣赏功能;在美术教育中提出了“师法自然”的
艺术主张,使师承学习不再是唯一的方式,成为这种美术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
“自然”成为了“师”外之“师”,为关注人的自身感受提供了契机。
五、五代至两宋的美术教育
五代时期,绘画继续向前发展,蜀地绘画空前兴盛,后主孟昶创立了翰林图
画院,我国历史上的画院正式诞生了。画院除为皇帝绘制各种图画外,还承担皇
家藏画的鉴定和整理及绘画生徒的培养。美术教育的形式主要采用临摹的方法,
选择优秀的临本进行临摹
,
教师教学也是选择好的临本或自行绘制临本供学生学
习。具说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卷》就是专为其子习画所绘。
自北宋开始,宫廷画院承担了美术创作与人才培养的两种功能。宋微宗崇宁
三年(
1104
年)设立画学,这是中国历史是第一个皇家美术学院。其录用考试
的标准发展了“师法自然”艺术主张,既要求状物绘形的严格写实技巧,又强调
立意构思,多摘取诗句为题目。画学的学科分为专业课和共同课,专业课有:道
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六门;共同课有:“说文”、“尔雅”、
“方言”、“释名”等,此外设问答(绘画理论)。可见此时的美术教育不仅关
注绘画的技能技巧,也关注到了绘画理论,更关注画家自身的文化修养。
南宋偏安江南,集中了北宋画家,恢复翰林图画院,又一次掀起了宫廷绘画
的高潮。同时,辽金为政法需要也设立了画院,培养自己的美术人才。
五代、两宋是古代画院正式形成和发展时期,画院体制逐渐完善,规模不断
扩大。这与五代、两宋的统治者充分认识到美术与美术教育重要的政治作用,大
力的支持和推动美术与美术教育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六、元代至清末的美术教育
元代的美术教育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
,
但程朱理学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的思
想。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元代的政治与文化的高压统
治,绘画创作的内容多从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转向了描写自然美的山水画、花
鸟画。取消了宫廷翰林图画院的制度,在工部、将作、大都的官署中设置了梵像
提举司、织佛像提举司、画油具、画局等机构,这些机构本身除了进行美术创作
外,仍有美术教育的功能。元代失意的文人画家成为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的强大
力量,涌现出大量的知名画家。他们抛弃了统治者所追求的“成教化、助人伦”
的教育功能,而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和“写胸中逸气”,强
调了美术的欣赏功能、娱乐功能、宣泄功能,绘画朝着强调自我表现,写主观感
受的方向发展。
明朝恢复了汉族传统的文化典章制度
,
在锦衣卫中隶设各种宫廷美术创作机
构,发挥着画院为满足统治者进行美术创作的功能,但其美术教育功能被大削
减。明万历年间,欧洲宗教组织,带来了大量的西洋圣像,这些美术品对中国人
物画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人物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清沿用明代体制,但设立了专门机构
------
画院,并对宫廷绘画设有专门的
场所。美术为统治者服务的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功能成为宫廷美术创作的出发
点,涌现了大量描绘帝王、后妃、宫廷生活等为帝王歌功颂德的美术作品。外国
传教士加入宫廷画家的队伍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变化
,
他们擅长以西洋油画或中
西结合的形式表现宫廷生活,彼得统治者赏识。这些西洋传教士在宫中授徒,开
创了西洋美术教育的先河。这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画家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
明清时期还有一支庞大的画工队伍,以绘画为终身职业的绘画工人,也称丹
青师傅。这些人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没有文化。但他们在工场或作坊中做学徒,在
实践中学习,成为宫廷画工或民间画工。他们也为美术发展和美术教育做出了卓
越的贡献。
明清时期,出现了以版画的形式复制名家名作的形式,也就是画谱。画谱的
出现为美术欣赏、美术交流、美术平民化提供了平台,也为临摹教学提供了更广
泛的范本教材,推动了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发展。其中以清康熙十八年
(
1679
年),浙江画家王概根据李流芳的课徒画稿整理、增编而成的《芥子园画传》影
响最大。画谱成为从摹习古法掌握前人经验与程式入手的绘画教科书,画谱影响
了自画谱产生后的大批画家。
总之,元、明、清时期,虽没有画院,但都有宫廷画家。美术服务政治的思
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功能依旧。元失意文人成为宫廷之外的重要美术创作力量,开
辟了美术重自我表现,强调主观感受的新方向。西洋画家的出现为美术创作和美
术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明清版画画谱的出现为师徒、父子的师承美术教育形
式、“师法自然”的美术教育形式外的自学形式成为可能。
我国古代的美术教育,在普通学校的教育中始终没能占一席之地。宫廷画家
和在野的文人士大夫画家学习绘画都从临摹入手,选择优秀的临本进行临摹,掌
握笔法、墨法,并通过父子、师傅的师承方式进行。隋唐时期提出“师法自然”
的主张,元代文人以强调自我表现、追求感受为发展方向,明清西洋画家的出现
为民族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版画画谱的出现使自学成为可能。一个以临摹继
承传统,“师法自然”获得素材,借鉴西洋取得突破,依助版画取得发展的古代
美术教育格局已经形成。
5、中国三大传统手工艺品是什么?
中国三大传统手工艺品就是: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福州脱胎漆器三种。
北京景泰蓝以色彩鲜艳,图画典雅脱俗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北京景泰蓝光制作就有几十甚至上百道工序,而且景泰蓝的颜色使用珐琅的天然颜色显现出来的,因此色彩鲜艳通透,非常漂亮,加上鎏金更显金碧辉煌。
江西景德镇瓷器自是不必说,可以说中国的瓷器是闻名遐迩,可以说只要知道中国就一定知道景德镇瓷器,历代陶瓷精品,以元、明、清为主,宋瓷为佳!
福州脱胎漆器则是以精工细致,平滑无暇,光泽如镜,彩漆鲜艳华丽,金银斑斓夺目等特点。
因为这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福州脱胎漆器三种传统手工艺品无一不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与一体的工艺品之大成者,所以被后世称为中国三大传统手工艺品。
6、中国有哪些传统的手工艺品?
1、纸伞又称油纸伞,是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作为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有近千年的历史。纸伞工艺考究,造型美观,轻巧耐用,地方色彩浓郁,与脱胎漆器、角梳并称为福州“三宝”。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媒婆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宗教庆典中,也常看到将油纸伞作为遮蔽物撑在神轿上,此是取其圆满的意思,作为人们遮日避雨、驱恶避邪的象征。
2、中国结
“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
“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感情的字眼,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
3、布艺
布艺: 即布上的艺术,是中国民间工艺中一朵瑰丽的奇葩。中国古代的民间布艺主要用于服装、鞋帽、床帐、挂包、背包和其他小件的装饰(如头巾、香袋、扇带、荷包、手帕等)、玩具等。这些生活日常用品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增强了布料的强度和耐磨能力。
4、刺绣
刺绣又称丝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工艺品之一。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另在诗经中也有“素衣朱绣”的描绘。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明代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先后产生号称“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
5、宫灯,又叫宫廷花灯,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到现在,宫灯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必须有的符号。宫灯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具体浓厚的传统气息,宫灯,顾名思义呢,就是宫廷中用的灯,主要是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它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
因为多数为皇宫宫廷所用,后期还得配上各种复杂精细的装饰元素,从侧面来展现帝王的奢华与宝贵。宫灯造型分为八角、六角、四角型,各个截图的画屏图案均为龙凤呈祥、福寿康年、吉祥如意等。
7、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冶铸业
(1)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商朝青铜铸造规模大;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铜铸造工艺有新的创造,出现了金银错新技术。
(3)魏晋时期: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
(4)唐朝时期: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5)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生产规模扩大。
跟踪思考
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在哪些方面领先世界?
2.纺织业
(1)商周时期:出现斜纹提花织物,还出现刺绣。
(2)曹魏时期: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锦闻名遐迩。
(3)唐朝时期: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丝织品品种繁多,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有的丝织品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4)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跟踪思考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有哪些突出的表现?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是什么?2005年,美国、欧盟等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限能否说明我国的纺织技术仍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3.陶瓷业
(1)商周时期:出现了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2)魏晋时期: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南方盛产青瓷,器皿形制美观;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3)唐朝时期:出现了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还出现了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
跟踪思考
想一想:明清时期,陶瓷业在生产方式上是否有所突破?
4.造船业
唐朝时,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还能制造使用推进器的各型战舰,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关键提示
宋朝指南针的发明对我国造船技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明朝郑和下西洋反映出我国造船技术的高超水平。
5.手工业著作
(1)战国时期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2)明朝后期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朝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二、古代商业的发展
1.商朝的商业
(1)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2)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3)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2.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城市
(1)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发展迅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交流频繁。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
(2)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经济发达,都聚集着许多人口。
关键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特点是以政治中心为主,主要是诸侯国的都城。
3.隋唐时期商业的繁荣
(1)隋唐时期的商业比前代更为繁荣,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运河、长江上商船往来不绝。
(2)隋朝的货币是五铢钱;唐高祖以后,“开元通宝”成为通用的货币,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3)隋唐的市场较前代更为发达,城市里有固定的贸易场所——市,市中有邸店和柜坊,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沿岸一带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一些繁华大城市里有了夜市,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4)唐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关键提示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般从商品种类的增多、市场的扩大、商人的活跃、交通的发达、货币的种类、城市的繁荣等方面表现出来,海外贸易也是商业发展的表现。
跟踪思考
隋唐时期商业繁荣的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现?
4.明清时期的商业繁荣和对外贸易状况
(1)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的表现: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2)对外贸易状况: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中国的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关键提示
对外贸易既属于商业范畴,又属于对外关系范畴。
跟踪思考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哪些重要表现?
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1.夏、商、西周
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都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2.春秋战国
诸侯国的都城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都聚集着许多人口。
3.隋唐城市的兴旺
隋朝修建了大兴城,唐朝扩建为长安城。该城整体设计合理,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隋唐两朝,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唐朝后期,扬州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繁华的夜市是当时扬州城的一个特点。
4.明清时期
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了北京城。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共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5.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键提示
关于城镇化进程问题,注意与地理学科的联系,注意联系近代中国城市兴起的区域,并联系我国的沿海开放城市等内容。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十分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1978~2000年,城镇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小城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市镇总人口由1.7亿增加到4.56亿,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36.1%。
我国城镇化的道路是多样的,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民实现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人数大增,使小城镇迅速崛起,在城镇化过程中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跟踪思考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城市?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发展、夭折
1.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工场。如苏州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和机工之间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关键提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剥削关系。
2.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在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了,分工细密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了。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前夕,虽有壮大,却无突破,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究其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因而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晶。第二,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第三,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第四,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数次禁止海外贸易。
4.鸦片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残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遭受严重摧残。中国旧有的手工作坊多数破产,真正能从手工作坊发展成为近代企业的寥寥无几。
跟踪思考
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清朝前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何发展缓慢?后来,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否长成一棵近代资本主义的参天大树?
思维拓展
拓展1: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
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生产力革新的要求又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业的繁荣又反过来刺激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生产。所以尽管古代统治者始终把农业看作“本”业加以重视,而把工商看作“末”业来加以限制,但由于农、工、商之间这种互动的关系特点,古代的工商业还是代代有所发展甚至出现繁荣局面。
拓展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在中国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引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
拓展3: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②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在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在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在思想上冲击着封建制度。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拓展4: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农业是我国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重农抑商政策实质上是保护封建地主经济。
(2)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在封建社会前期,它的实行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而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清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家落后,也就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拓展5: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③发达的商业。全国30多座大中商业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⑤传统科技的发展。
不利条件:①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和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②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使生产力发生质变。
拓展6: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内容包括: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传统的农村文明向现代化的城市文明转化。城市化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现代化是在城市化的基础上,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优化的过程。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高考链接
高考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商业、城市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等,并链接到当前的城市化进程这一热点。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近年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城市化进程相关的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在高考中也备受重视。2004年广东卷从唐都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的比较角度出一大题;全国文综卷中“刘家功夫针铺”一题也出自这一热点;上海卷“徐家汇掠影”一题也指向城市化进程这一热点。2005年各地高考题中仍有不少相关题目出现。广东卷从扬州城市商业角度出一材料解析题。
本专题复习时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古代手工业要注意掌握冶铸、陶瓷、纺织、造纸等主要手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的情况,注意联系鸦片战争后传统手工业破产情况和新中国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内容。②古代商业的发展要注意从商品、市场、货币等方面掌握每个时期发展的表现,还要注意中国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对商业发展的影响。③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要注意联系晚清时期被列强入侵所摧残的内容,并联系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比较。④城市化问题要注意将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以及欧美有关工业革命后城市化的内容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释疑解惑
1.古代官蕾工商业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营工商业,其目的不是为了扩大再生产,而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消费需要和为封建王朝聚敛财富。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是最奢侈的消费者,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手工业品虽然可以用贡或赋税的方式直接从民间掠夺,但仍有相当大一部分要靠自己的作坊手工业生产。毫无疑问,官办手工业所生产的产品基本上是供上层统治集团消费的,因此属于非商品性质。
官办手工业的产品往往具有最高的工艺水平,其原因在于:第一,皇室、贵族、百官需要享用最高级的手工艺品;第二,官营作坊中往往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有条件生产这些产品;第三,官营手工业既然不是商品生产,统治者又具有穷奢极欲的特性。所以,在生产上就不计成本,不惜浪费。
官营手工业扼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室和官僚集团是最富有的阶层,他们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和奢侈品的数量极其庞大,因此,也是社会上最大的消费者。然而,由于其所需要的各种名目繁多的物品绝大部分是由官营手工业直接提供的,致使民间工商业失去了这一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同时,由于官府凭借强大的政治特权,直接控制着盐、铁、茶、酒等人民日常生活需求量最多的几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并用严刑峻法禁止民间自由经营,这就进一步缩小了商品生产与流通的范围,限制了自由竞争,严重地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晚清时期我国传统手工业的兴衰情况
鸦片战争后,手工业发生显著变化,一部分手工业部门衰落,另一部分手工业部门则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走向衰落的手工业主要有以下部门:①那些与进口洋货直接对抗的手工业,受到洋货的冲击而衰落。受到打击最严重的是分布最广的农家棉纺织业,其次是土法炼钢、制针、制烛、木版印刷等行业。②有一些行业,虽然没有受到洋货的冲击,但由于自然原因,在鸦片战争后也衰落了。这主要是一些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兴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业,它们的兴衰随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陕西的采伐业,由于老林伐尽而衰落;广东的冶铁业和云南的铜矿业,因矿藏资源枯竭而衰微。③出现衰落的还有官府手工业。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民战争,摧毁了清政府在江南的官营丝织业机构;还有军火手工业和传统制钱业,逐渐为同类的机器制造业所代替。
也有一部分手工业得到发展。①土洋长期并存、机制品无法完全取代的手工业品。如造纸业,虽然受洋纸进口的冲击,但土纸制造业并未受到严重影响而继续发展,这与印刷业不断进步、纸张市场需求量大,以及国产纸有一定特色有关。②一些较少受外国商品竞争或者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手工业继续发展。③一些依附于国际市场和适应外国资本需要的手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如茶业和丝织业,受出口贸易刺激得到发展。另一部分如铜锡制造业、煅铁业等,主要是为外商轮船和外资船厂提供零部件,从而扩大了生产规模。这些有所发展的手工业大都处于手工业集中、与国外市场联系便利的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
从总的情况看,鸦片战争后,少数手工业衰落了,多数手工行业向前发展着。不过,晚清手工业的部分发展是一种依附性发展,其兴衰随着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其发展极不稳定,未能在晚清时期大规模地向现代机器工业转变。
3.明朝中后期重商思想出现的原因
明朝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重商思想普遍出现,市民和手工业者的反抗斗争不断爆发。
在对外通商问题上,明初是厉行“海禁”的。到明朝中叶,中央政府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斗争相当激烈。以朱纨为中心的一派反对对外通商,主张对海盗采取严厉镇压的政策,由此遭到沿海地主阶级的反对,朱纨一派最后失败。这说明随着商业资本的日益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上升,商人和地主在明政府内有了自己的代言人,代表通商利益的官僚、地主在政治上已经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
明初,官僚不准经商,尤其是禁止四品以上的官员经商。虽然有些官僚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为官者暗中也从事商业活动,但这是不合法的,是不敢公开的。而到了明中叶,官僚经商比较普遍,不论大官、小官,还是文官、武官,就连皇帝、贵族、外戚都抢着做买卖,经营手工工场。
明中叶后,出现了一些重视商业的政治家、思想家,如徐光启、李贽、许孚远等。在徐光启的思想中,反映了许多保护商人权益的要求;李贽坚持要封建政府减税以“惠。商”;许孚远坚持反对“海禁”,要求进行海外贸易。
4.中国近代现代城市的演变情况
鸦片战争后
(1)概况: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城市的发展也深受影响。《南京条约》规定在东南沿海开辟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这一时期,原有的商业中心广州和新兴的上海商业贸易最为兴盛。上海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是进出长江流域的门户,水陆交通便利,周围物产丰富,商品经济发达,市场广大。到19世纪50年代,贸易中心逐渐由广州移到上海。《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规定增开汉口、九江、烟台、南京、镇江、汕头、琼州、天津等多处通商口岸。与此同时,英、美、俄等国商人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九江、福州和厦门等地开设了许多船坞和工厂。19世纪90年代,《马关条约》又规定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为商埠,列强还取得了在内地开设工厂的特权。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大量修筑铁路,建立厂矿企业。②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时期,中国城市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上海、天津等地开设了许多军用和民用企业。随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办了许多民族工业。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此时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及平津地区。纺织中心也由长江下游的上海等地向北向西发展,天津、青岛、武汉等地成为新的纺织中心。
(2)特点:①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②上海成为经济发达城市。③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内地城市也逐渐发展。
(3)原因:①海运、水陆交通便利及铁路运输的发展。②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③众多通商口岸的开辟。④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工矿企业的兴起。
新中国建立后
(1)概况: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长,1953年比1952年增加660多万人,比1949年增加2000多万人。随着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并在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地区形成了城市轴线,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家确定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城市为经济特区,又进一步开放了天津、上海、福建、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此后,海南岛成为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许多内地省区也设立了一些开放城市。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小城镇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些乡镇已经向城市化迈进,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2)特点:①主要分布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并不断向内地扩展。②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发展较快。③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并逐步向城市化发展。
(3)原因:①一些城市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②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
8、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有哪些?
中国传统手工艺品:
一、陶瓷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的英文名与陶瓷同名,由此可见,陶瓷手工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日用工艺品,也是中国对外交流与文化输出的一张重要名片。陶瓷除了其文化属性,它反映社会生活、大自然、习俗观念等,一种立体的民族文化载体,或者说是一种静止的民族文化舞蹈。
二、丝绸刺绣
刺绣在古代主要是在丝绸上绣制图案,至少有3000多年历史。丝绸刺绣和陶瓷工艺品都是闻名海外的中国特产,通过古代丝绸之路,刺绣是最早走出国门的手工艺品代表。如今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刺绣技艺将会成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不仅对中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国际文化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与影响。
三、木雕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出现木雕鱼,到了唐代,木雕工艺更是达到了发展的巅峰。历经数千年传承的木雕工艺依然需要年轻血液去传承和保护。
四、景泰蓝
景泰蓝诞生于皇宫,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得此名。景泰蓝工艺几经波折,在一代才女林徽因等人的保护下才得以恢复。如今,景泰蓝作品不仅作为“国礼”,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
五、剪纸艺术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也是流传最久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经过3000多年传承与创新,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工具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饰品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9、中国传统手工艺设计是如何演进的,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设计·中国:这次是第七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前几届展览有“返手归真”、“走进手工作坊”、“传承与创新”等主题,您对这届以“生活之美”为主题的展览的整体印象如何?
罗力:我认为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是一届比一届更加成熟,本届参赛作品中出现了不少精品,体现了各院校对展览的高度重视,并且展览从院校已经走向了社会,对“生活之美”主题有了更贴切的诠释。
设计·中国:那这次四川美术学院展出的作品是以什么为主?
罗力:漆器、陶器、染织是四川美院的传统工艺美术专业,这次展出的作品以陶器、漆器、纤维艺术为主,也体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
设计·中国:那您能不能谈一谈四川美术学院在陶瓷、漆艺专业的教学理念?
罗力:现在我校的工艺美术专业以工作室制的教学为主,设立了漆器、陶瓷、纤维、玻璃、旅产、金工等工作室。陶瓷工作室在陶艺方面较强,应用陶瓷重视不够,但现在已经在做一些调整;漆艺曾经是我校的优势专业,但后来主要以漆画为主,现在我们把漆艺分为漆画、漆器两个部分,在漆器中更强调传统漆工艺的传承,漆画中更注重材料、工艺与视觉表现的创新。
设计·中国:您认为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在哪些方面?
罗力:传统手工艺是在世代传承与不断创新中发展的。现代手工艺也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今后也会成为传统。在传统工艺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长期发展形成的特质,因此,在学习传统工艺中传承传统技艺是一方面,延续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特质是更为重要的。现代手工艺作品应体现在传承中的创新发展,这样的作品才能给人更充实的文化感悟,也更具文化价值。
设计·中国:那您认为现代手工艺在当今社会应遵循哪些原则?
罗力:现代手工艺应该是传承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这就是我们遵循的基本原则。创新包括了工艺创新、审美观念创新和设计理念创新等。另外,作为手工艺作品,一定要体现独特的工艺材料和精湛的技艺,这也是手工艺的文化价值所在,一件技艺精湛、形式精美的作品能承载更丰满的文化内涵。
设计·中国:现代工业对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的渗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如在木器、玉器的加工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电动工具,从工艺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会带来哪些影响?
罗力:现代工具和传统工具都是一种工具,工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加工制作的效率,只要用得恰当是会有帮助的,反之使工具支配人的创作则是不利的。因为手工艺作品最有价值的是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而不是工具与物的关系。人与物之间通过技艺进行着情感的对话与交流,天人合一的作品能反映出更加生动的人文情怀,比如篆刻中手工雕刻的技艺与一些偶然效果的原创性是不可复制的,给人带来的审美愉悦是机械雕刻无法媲美的。如果完全依赖现代化工具批量生产的仿手工艺品是没有生命力,这样的例子在近几十年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中比比皆是,不过近几年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10、手工艺制品有哪些分类?历史简介?
手工艺的分类方法不一。按历史范畴分类,主要有:原始社会手工艺,如彩陶、骨雕、石雕等;传统手工艺,如景泰蓝、雕漆、玉器、金银器皿等;现代手工艺,如纤维编结壁挂、棒针编结等。按社会属性关系分类,有宫廷手工艺(后称特种手工艺)、民间手工艺、少数民族手工艺等。按产品分类,有雕塑手工艺、印染手工艺、织锦手工艺、陶瓷手工艺、刺绣手工艺等。19世纪末,以英国著名艺术家W·莫里斯为首的欧美艺术家们倡导了“手工艺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他们指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艺术遗产。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浪潮下,手工艺不仅不应被消灭,而且还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莫里斯指出,最优秀的艺术家,他仍然是个工人;最卑贱的民间手工艺人,他也是艺术家。在现代商业追求利润至上的情况下,生产了一些俗不可耐的华丽风格的以及假冒、质量低劣的工艺品,以适应市民们对虚荣的享乐、奢侈生活的向往,这是艺术家们所不能容忍的。艺术家们必须倡导被人们称为“粗俗”的手工艺。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反映了人类的伟大思想,具有朴实和简练的艺术风格,是真正、纯净的艺术,是现代社会所取代不了的。